2023年7月28日是第13个“世界肝炎日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坚持早预防,加强检测发现,规范抗病毒治疗”,旨在呼吁共同努力,以保护全球范围内的公众免受肝炎的侵害。行动从我们身边开始,每个人都可以为肝炎防治做出贡献。
什么是肝炎?
肝炎是指肝脏炎症。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,如病毒、细菌、酒精、药物、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,肝脏功能受到损害。其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。
在肝炎的种类中, 被人提及最多的就是乙肝。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肝炎,多为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,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肝、乙肝、丙肝、丁肝、戊肝等5种类型。酒精性肝炎是指长期大量喝酒引发的肝炎疾病。在肝炎的种类中,酒精肝仅次于乙肝的危害。酒精摄入量过多,易使肝脏的负担过重,导致肝细胞损伤,从而引发炎症。酒精肝的发病率高,对人的身体会产生极大的危害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(NAFLD)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过多的病变,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,影响着全球至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群。NASH是NAFLD的进展形式,与持续性肝细胞损伤相关,可导致纤维化,甚至进展为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。正常肝脏到肝癌发生的三部曲,从正常的肝脏到肝炎,肝纤维化/肝硬化,再到肝癌往往仅一步之遥。在整个发生过程中,在肝硬化之前,都可以通过临床干预得以逆转,甚至可以回到健康水平,因此对于及时发现肝脏的损害程度是极为重要的。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,遗传易感性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主要因素,多发于女性身上,严重的可快速演变为肝纤维化、肝硬化和肝衰竭。
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。当多种致病因素使肝细胞受到损伤,引起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,并发生肝脏功能指标异常时,就会导致人体出现肝炎。病毒、酒精、药物、自身免疫、脂肪肝等因素是引发肝炎最常见的病因,细菌、寄生虫感染、先天代谢异常、全身系统疾病累及肝脏时,也可以导致肝炎的发生。
病毒性肝炎有极强的传染性。不同的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不同: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,如患者误吃误喝含有病毒的食物或水。乙型、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体液传播,包括血液传播。乙肝患者较多,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输入不干净的血制品、母婴传播、性传播、医源性传播。丙肝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输入传播.
对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,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报告、早治疗,以防止流行。当身体有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厌油、腹胀、右上腹不适、尿黄等表现,大多数患者在病毒性肝炎急性期还会出现一过性发热、畏寒、鼻塞等类似感冒的症状。如果有此类症状,提示肝脏已经受到了损伤,应该去医院检查、治疗。一旦确诊为病毒型肝炎,需要及时报告,做好隔离,乙肝及丙肝患者还需要按照医嘱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。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,应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及病情评估,一旦出现乙肝发作需要尽快接受治疗。
1.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平时多吃蔬菜水果,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糖、脂肪等食物的摄入。2.戒烟戒酒,烟酒对肝脏的损害非常大。避免烟、酒内所含有害物质对肝脏的损害。3.适当的运动,控制体重,成人每周至少应保持六天,每天半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。4.避免滥用对肝脏有直接损害的药物(如激素,抗生素等)以及保健品。召陵区人民医院专家及翟庄社区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提醒:“百病从肝治”,好的肝脏是健康的有力保障,保肝护肝,防治各类肝病,是我们对健康最负责的做法!